《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成果方案的
批后公布
2016年7月13日,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淮安市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淮政复〔2016〕31号)。现将规划成果方案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及保护范围
规划范围:东至广济桥、姜桥巷、城河街,南至里运河,西至中街、城西北路,北各至自然街巷,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26.43公顷。
保护范围:街区保护范围东至广济桥,南至里运河,西、北各至自然街巷,总面积约19.69公顷。
二、规划目标
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彰显和传承河下古镇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以及所承载的多元文化,完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促进街区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
1、共生融合的保护与发展原则
挖掘与彰显街区文化价值,协调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街区持续发展的共生要求,推进街区与里运河文化长廊等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
2、协同互动的复兴与统筹原则
以人为本,在保护优先的同时,统筹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与休闲旅游的不同需求,统筹街区复兴与周边城区发展的协同互动,推进街区的多元发展与社会和谐。
四、规划策略
1、保护传统风貌,整治街区环境;
2、继承历史文化,强化地方特色;
3、融合城市发展,提升发展活力;
4、加强设施配套,改善居住水平。
五、街区价值特色
1、河下古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安历史上重要的漕运关卡和盐业集散地及古运河城镇历史发展的缩影。
2、街区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元包容的运河文化、商贾文化、仕林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淮安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情感意义和文化价值。
3、河下街区毗邻运河和翔宇大道等城市历史文化与空间发展廊道,在城市绿水特色空间和文化旅游格局中,街区凭借自身的历史资源、传统特色和区位优势,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和挖掘价值,也为街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六、发展定位
1、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定位
本街区是河下千年古镇孕育的历史文化和物质遗存最丰富,以及苏北地区运河沿线繁华商埠风情最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
2、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展示、生活居住和旅游服务为主导功能;是淮安建构中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之古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埠重镇、传统人居”风貌特色展示区与多元历史文化旅游体验区。
七、重点保护内容
1、空间格局的保护;
1.1 空间格局构成
历史街区主要由水系和传统街巷等构成“两河两街多区段”的空间格局。
“两河”——即历史街区北侧的古泗河和南侧的里运河;
“两街”——即以湖嘴大街—花巷和估衣街为主的鱼骨式传统街道骨架;
“多区段”——即由街巷分隔的多片以生活居住、商业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主的传统建筑空间区段。
1.2.空间格局保护要求
(1)进一步保护和彰显湖嘴大街—花巷和估衣街以及与古泗河和里运河南北水系的整体空间格局,梳理街传统街巷与滨水空间网络,优化局部街巷节点;
(2)保持鱼骨式传统街巷网络与空间尺度,控制新建建筑建筑高度和体量,维护低层建筑群落为主的空间肌理和立体空间形态;
(3)延续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旅游设施布局,体现传统商贸人居环境有机混合的空间和功能组织特征。
2、环境风貌的整体保护;
(1)清除违章搭建和严重影响街区风貌的建筑,新建建筑在体量、色彩和风格上与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并体现淮安南北兼具的寓意吉祥祺福、财运亨通、青砖灰瓦等传统建筑风格。
(2)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整治估衣街等传统街巷的公共开放空间与场所环境,优化服务设施业态;街面铺装、绿化配置等应与街区环境和风貌相协调。
(3)加强对湖嘴大街—花巷、估衣街等主要街巷景观的保护和整治,梳理和控制滨水等开敞空间视域与环境景观;规范广告店招和建筑与环境小品的设置,使其与历史街区风貌相统一。
3、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位置
|
历史
用途
|
现状用途
|
规划用途
|
1
|
吴承恩故居
|
明代
|
打铜巷
|
居住
|
文化展示
|
文化展示
|
2
|
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
|
清代
|
湖嘴大街122号
|
商业
|
居住
|
居住
|
3
|
文楼
|
清代
|
花巷75-2号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4
|
许氏中医宅
|
清代
|
估衣街160号
|
居住
|
居住
|
文化展示
|
5
|
裴荫森故居
|
清代
|
姜桥巷30号
|
居住
|
居住
|
文化展示
|
6
|
江宁会馆
|
清代
|
中街中段
|
会馆
|
居住
|
文化展示
|
7
|
河下三官殿
|
清代
|
估衣街河下小学内
|
道观
|
空置
|
宗教文化展示
|
8
|
秦举人宅
|
清代
|
茶巷97号
|
居住
|
商业
|
商业
|
9
|
闻思寺
|
清代
|
湖嘴大街西侧
|
寺庙
|
寺庙
|
寺庙
|
10
|
河下石板街
|
明、清
|
河下社区
|
街巷
|
街巷
|
文化展示
|
11
|
二帝阁遗址
|
明代
|
河下社区估衣街与文昌街交汇处
|
军事
|
—
|
文化展示
|
12
|
广济桥
|
明、清
|
估衣街东首
|
桥梁
|
桥梁
|
桥梁
|
13
|
福音女子小学旧址
|
民国
|
湖嘴大街东首
|
学校
|
文化展示
|
文化展示
|
注:上表中1 -10为市级文保单位,11-13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编号
|
地址
|
年代
|
历史用途
|
现状用途
|
规划用途
|
1
|
湖嘴街1号
|
民国
|
居住
|
商住
|
商住
|
2
|
湖嘴街2、4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3
|
湖嘴街39号
|
清
|
居住
|
商业
|
商业
|
4
|
湖嘴街52、54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5
|
湖嘴街53号
|
清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6
|
湖嘴街66-68号
|
民国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7
|
湖嘴街80号
|
清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8
|
湖嘴街83号
|
民国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9
|
湖嘴街103号
|
清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10
|
湖嘴街110号
|
清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11
|
湖嘴街118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12
|
竹巷街2号
|
清
|
居住
|
商业
|
商业
|
13
|
花巷49、61-71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14
|
花巷24号
|
清
|
居住
|
商业
|
商业
|
15
|
花巷31号
|
清
|
商业
|
商业
|
商业
|
16
|
茶巷71号
|
清-民国初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17
|
估衣街134、136号
|
清
|
居住
|
工业
|
居住
|
18
|
估衣街128-130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19
|
估衣街52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20
|
巷桥7号
|
清
|
居住
|
商业
|
商业
|
21
|
花巷20-21号
|
清-民初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22
|
白酒巷2号
|
清
|
居住
|
居住
|
居住
|
4、古街巷、古井、古遗址的保护;
传统街巷保护名录
序号
|
名称
|
长度(米)
|
宽度(米)
|
形成年代
|
现存地面铺设
|
备注
|
1
|
花巷—湖嘴大街
|
798
|
3-6
|
明
|
石板街
|
保护现存石板街,残缺部分加以修补和完善;现存水泥路面的街巷应按照其历史样式,恢复传统石板或砖石结合的街面铺装。
|
2
|
估衣街
|
645
|
3-6
|
明
|
石板街
|
3
|
石工头街
|
57
|
3-6
|
明
|
石板街
|
4
|
罗家桥
|
109
|
3-4
|
明、清
|
石板街
|
5
|
竹巷街
|
53
|
2-6
|
明、清
|
石板街
|
6
|
茶巷
|
256
|
3-6
|
明、清
|
石板街
|
7
|
中街
|
431
|
3-5
|
明、清
|
以石板街为主、部分为水泥
|
8
|
粉章巷
|
174
|
2—5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部分路段为石板街
|
9
|
姜桥巷
|
251
|
2-5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0
|
摇绳巷
|
114
|
2-4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1
|
小粉巷
|
44
|
2-3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2
|
白酒巷
|
106
|
1.5-3.5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3
|
打铜巷
|
276
|
3-5
|
明、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4
|
殷家码头巷
|
81
|
3-5
|
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5
|
书店巷
|
117
|
2.5-3.5
|
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6
|
湘泉巷
|
124
|
2 -4
|
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17
|
曲坊巷
|
143
|
2.5-5
|
清
|
以水泥路面为主
|
古井保护名录
序 号
|
名称
|
位置
|
年代
|
1
|
古井1
|
文楼内
|
清
|
2
|
古井2
|
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内
|
清
|
古桥、古遗址保护名录
序 号
|
名称
|
位置
|
年代
|
1
|
广济桥
|
估衣街东首
|
明清
|
2
|
二帝阁遗址
|
河下社区估衣街与粉章巷交汇处
|
明
|
5、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
1.1保护内容
(1)保护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民间文学。
(2)保护文楼汤包烹饪技艺、文楼涨蛋制作技艺、淮安茶馓制作技艺、李记纸扎制作技艺、淮安全鳝席烹制技艺和十番锣鼓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与传统音乐。
(3)保护吴鞠通与山阳医派、吴鞠通温病疗法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
(4)保护传统地名、历史人物典故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1.2保护措施
(1)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展示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名人传记,传承传统文化。许氏中医宅展示传统中医文化、裴荫森故居展示漕运文化、江宁会馆展示会馆文化。
(2)复建三官殿,作为传承道教文化的空间载体。
(3)发扬以文楼为核心的淮扬菜及特色小吃系列产品,延续河下饮食文化。
(4)保护街区内传统地名,老字号等。沿湖嘴大街、估衣街、茶巷布置老字号商铺和传统手工工艺品店。
(5)在吴鞠通中医馆东侧设置传统中医文化展示场所,包括中医文化展示、中医馆等。
(6)河下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街区周边地区城河街沿线设置展示仕林文华、西游文化、商贾文化等空间载体。
八、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根据现状建筑遗存的年代、风貌、质量、层数以及历史功能与价值综合确定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修缮:结构、布局、风貌保护完好,局部已变动的。对此类建筑保持原样,不得翻建,可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
(2)修复: 结构、布局、风貌基本完好,局部已变动的。对此类建筑应按变动前的式样修复。
(3)整治和更新: 结构、布局、风貌尚可,大部分已改动的。对于此类建筑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
(4)保留:对于质量好并与街区风貌通统一的新建建筑物,规划予以保留。
(5)改建或重建: 结构、布局、风貌已与传统不协调,有部分影响风貌的建筑。对此类建筑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或改造,对严重影响风貌的建筑进行改建或重建。改建或重建时必须符合相关“建设控制要求”。
表2-8 建(构)筑保护与整治方式一览表
处置方式
|
修缮
|
修复
|
保留
|
整治和更新
|
改建或重建
|
合计
|
建筑面积(ha)
|
0.68
|
4.92
|
0.57
|
1.71
|
1.11
|
8.99
|
所占比例(%)
|
7.56
|
54.73
|
6.34
|
19.02
|
12.35
|
100.00
|
九、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1、用地功能
街区主要承载居住功能与旅游观光以及宗教与民俗等历史文化展示功能。街区周边地带则主要承载旅游服务配套、生活居住和生活服务等功能。
2、用地调整
(1)裴荫森故居及东侧现状居住用地,通过功能置换、修缮和改造后作为文化展示功能用地。
(2)原河下小学用地规划作为三官殿复建宗教用地和道教养身康体用地。
(3)江宁会馆及周边现状居住用地,规划置换、修缮为文化展示功能用地。
(4)吴鞠通中医馆东侧空地规划为文化展示功能用地。
3、用地构成
街区用地规划主要由居住、商业等用地构成,详见“表3-1”。
表3-1 街区规划用地构成表
序号
|
用地类型
|
用地编码
|
面积
|
占总用地比重(%)
|
面积
|
占总用地比重(%)
|
历史街区保护范围
|
规划范围
|
1
|
居住
|
R
|
10.67
|
55.09
|
14.53
|
54.77
|
其中
|
一类居住用地
|
R1
|
10.45
|
53.95
|
14.31
|
53.94
|
住宅混合用地
|
Rb
|
0.22
|
1.14
|
0.22
|
0.83
|
2
|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
A
|
4.51
|
23.28
|
4.51
|
17.00
|
其中
|
图书展览设施用地
|
A21
|
1.65
|
8.52
|
1.65
|
6.22
|
医院用地
|
A51
|
0.29
|
1.50
|
0.29
|
1.09
|
宗教用地
|
A9
|
2.57
|
13.27
|
2.57
|
9.69
|
3
|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
B
|
2.63
|
13.58
|
3.71
|
13.98
|
其中
|
零售商业用地
|
B11
|
2.01
|
10.38
|
3.09
|
11.65
|
旅馆用地
|
B14
|
0.06
|
0.31
|
0.06
|
0.23
|
康体用地
|
B32
|
0.56
|
2.89
|
0.56
|
2.11
|
4
|
道路广场用地
|
S
|
1.26
|
6.50
|
2.85
|
10.74
|
其中
|
道路用地
|
S1
|
1.266
|
6.54
|
2.23
|
8.41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S42
|
0
|
0.00
|
0.62
|
2.34
|
5
|
绿地
|
G1
|
0.3
|
1.55
|
0.31
|
1.17
|
其中
|
街头用地
|
G1
|
0.3
|
1.55
|
0.31
|
1.17
|
合计
|
19.37
|
100.00
|
26.53
|
100.00
|
6
|
城市非建设用地
|
E
|
0.32
|
|
0.42
|
|
其中
|
水域
|
E1
|
0.32
|
|
0.42
|
|
总面积
|
|
19.69
|
|
26.43
|
|
4.人口结构与容量
街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10.67公顷,人口容量应控制在3240左右为宜。
5.公共空间规划
规划形成“两轴-三廊,三带-多节点”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
十、道路交通规划
1、外部交通
翔宇大道、城西北路、里运河东路、城河街、竹巷街(城河街以东段)为街区的外部交通承载道路,其中里运河东路(红线宽度9米)、城河街(红线宽度9米)、竹巷街(红线宽度17米)是街区内外交通转换的重要通道。在街区西侧规划四条支路与城西北路联系,红线宽度为7米。
2、内部交通
(1)街区内以步行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由街巷网络承载。
(2)规划增加2—3米的横向巷道,提高狭长形态的街区交通集散能力。
(3)按规划整治现有街巷,提高路面铺装质量和出行舒适度。
(4)街区居民出行以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可停至街区周边停车场后步行至街区内部。
(5)紧邻街区周边的地块开发和商业服务区域,应增加支路、加强 “微循环”,以满足动静交通需求。
3、停车场规划
(1)按照翔宇大道和竹巷街游客车辆主要来源方向设置集中的停车设施。
(2)在翔宇大道有轨电车城西北路站和北门大街站站点附近进行停车配置。
(3)街区周围共设置5处停车场地满足街区需求,其中保留街区南部闻思寺现状停车场,面积为1400M2。规划停车场4处,其中在城西北路东和竹巷街与城河街交叉口东侧布置三处规模较大的停车场,城西北路东侧规划停车场面积为4200 M2,;吴承恩故居南侧即竹巷街与城河街交叉口东侧规划2处停车场,面积共6000 M2。此外在城河街东侧规划停车场面积1800 M2。
365滚球网站
2016年7月15日








